Reads
Reads - 読書のSNS&記録アプリ
詳しく見る
leafwind
@leafwind
  • 2025年6月9日
    そして生活はつづく
    暴露自己的弱點跟笨拙,在這個虛假的時代很難做到。 === 星野源說自己小時候在學校什麼都學不會,總是做一些蠢事,連音樂課的譜都只是勉強會,對未來的音樂創作幾乎沒有幫助。 長大之後仍然常常做一些蠢事,像是把浴缸放了熱水但忘了把水槽塞子放下去、明明在日本巡迴演出但連自己在日本哪裡都不曉得、確定申告也不會做。 他跟朋友說自己總是只記得蠢事,好奇怪,朋友回說:因為蠢人只記得蠢事,很合理。 另一篇是講他肚子痛二十八年(他寫這本散文集的時候可能就是28歲),可以說人生都在烙賽中度過。
  • 2025年6月2日
    理想的下午 关于旅行也关于晃荡 舒国治代表作,风靡华文圈热销十余年 In the Mood for Good Afternoon (Chinese Edition)
    讀《理想的下午》--「老旅行家永遠在路上」 原來旅遊、攝影、散文,脫離不了關係是天經地義。 我特別不擅長旅遊,應該說我很宅,而且稍微冒一點險就會緊張到睡不好覺。不過即使是這樣的我也完全可以理解,為什麼旅遊跟攝影、散文總是免不了有關聯性,因為我們都喜歡觀察。 對我來說旅行可以是找一個離家不遠但沒去過的車站附近,看看他們的街道長什麼樣子、人們是怎麼跟其他人互動、他們都吃什麼、交通路線是怎麼設計、建築風格有什麼不同。 光是這樣,就夠我觀察好久,照片整理不完、蹦出來的靈感也不知道哪天才可以落地變成一篇文章。 所以我真的很佩服旅行家。
  • 2025年5月31日
    いのちの車窓から
  • 2025年5月13日
    明るい部屋新装
    明るい部屋新装
    繼續讀《明室》 「我絕不能否認攝影的情況是有個東西曾在那兒,且已包含兩個相結的立場:真實與過去。而既然這樣的制約條件僅存在於攝影,經由歸納得知,應該將其視為攝影的本質,攝影的所思。(也就是「此曾在」)— 32 「此刻我所看見的,曾在那兒,伸展在那介於無限與主體之間的地方;它曾在那兒,旋即又分離;它曾經在場,絕對不容質疑,卻又已延遲異化。」— 32 我在想,當時二十世紀的攝影,拍出來的照片幾乎都是紀實,不像二十一世紀的我們,攝影在主流人群中的概念已經演化為後製為王,人們普遍更推崇技法,像是讓兩張照片重曝的夢幻、消去路人痕跡的魔法、用晶片計算後把背景虛化掉的「人像模式」、又或是把不鮮艷的花變得像鮮血一般紅。 如果羅蘭·巴特看到現代「攝影」不只是「為照相版上色」,而是全面性地對「此曾在」的光線做出上帝等級的任意調整,他大概會覺得這些已經不是攝影,而是繪畫了,但或許再過幾年,連他的想法都無關緊要,攝影的「此曾在」終有一天會從大眾眼中消逝死亡。
  • 2025年4月22日
    世界秩序の変化に対処するための原則
    今天繼續閱讀,整本書大概有一半的篇幅在介紹為什麼他採用這些指標來評估國家強弱,可以說是說明書,不過開始覺得說明的部分有點冗長,可以更簡短些。 後面才會有各個帝國的興衰史,希望能更有趣點。
  • 2025年4月18日
    世界秩序の変化に対処するための原則
    瑞,達利歐是一個很有爭議的人物,從支持中國的監控體系,到他自己的投資公司也實踐了公開點數制度,以及他的投資績效可能並不如宣傳中的美好。 不過這本書一開始寫得蠻合理的,繼續再看看會有什麼心得。
  • 2025年4月14日
  • 2025年3月24日
    エッセイストのように生きる
  • 2025年3月17日
    そして生活はつづく
    從「水濺到洗手台、吃飯總是把咖喱醬與番茄醬沾到白襯衫」的「才能」開始,帶到自己無意識傷害到別人的事情。 無意識看書看到電車到家、無意識在棉被內睡著完成創作、無意識在家跌倒後操縱著遙控器,然後發現這些時刻反而讓他暫時忘卻了煩惱。 這些經驗讓他覺得自己應該有另一個人格,最後反而被朋友冷冷吐槽「你只是還沒長大所以都沒自覺吧。」「確定申告做了嗎?」 馬上被打回現實。
  • 2025年3月10日
    NHK出版 学びのきほん 「書く」って、どんなこと?
    一開始覺得是科普書,後來發現非常哲學。 我們寫作的動機到底是什麼呢?或許這本書可以給你不一樣的答案,不需要去思考 AI 是不是寫得更好。
  • 2025年3月3日
    いのちの車窓から 2
読み込み中...
読書のSNS&記録アプリ
hero-image
詳しく見る
©fuzkue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